5 月 12 日,应急管理部联合中国地震局召开 “人人讲安全、个个会应急” 安全知识发布会。会上,应急管理部地震地质司二级巡视员高玉峰透露,当前正大力推动各地科学规划设计并建设改造应急避难场所。
此次建设以社区生活圈为基础安全单元,合理布设不同级别和类型的应急避难场所。其中,紧急避难场所服务半径控制在 1 公里以内,民众步行 10 - 15 分钟即可抵达;短期避难场所服务半径为 2.5 公里,步行 30 - 40 分钟可达;长期避难场所服务半径则更长。
在设计标准上,每个应急避难场所至少配备 2 条不同方向的对外通道,并充分考虑残疾人、老年人、幼儿、孕妇等特殊群体需求,进行无障碍设计。同时,场所内外及周边区域会设置醒目的主标志、指向标志和出入口标志,确保民众能快速辨识。
近年来,应急管理部协同相关部门出台《关于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指导意见》《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编制指南》等 4 项政策制度文件,推动发布 7 项国家及行业标准,为应急避难场所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规范指引。
在信息化建设方面,全国应急避难场所信息化平台正逐步完善,通过动态汇聚信息、统筹资源和规范备案管理,提升日常及应急状态下的管理效能。此外,各地积极落实政策标准,推动应急避难场所从分散管理向统筹规划、建设、管护和使用转变,确保灾害来临时能切实发挥作用。
高玉峰提醒广大民众,平时应留意工作和生活区域的应急避难场所,熟悉场所分布与疏散路线,并积极参与社区、单位组织的应急演练,掌握应急避险技能。同时,相关部门也在加强场所管护,通过多渠道发布服务信息,助力民众在灾害发生时就近避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