广州正以扎实举措推进 “隐患排查治理年” 工作,全域智慧应急管理网络不断织密升级,为城市安全筑牢科技防线。在白云区,110 万套出租屋和 2 万间 “九小场所” 已装上消防智慧烟感系统,一旦监测到烟雾异常,系统会第一时间触发警报并同步推送信息至社区和应急部门,实现 “早发现、早处置”;海珠区则借力华为算力与应急管理部 “久安” AI 大模型,构建起精准高效的最小应急响应圈,通过实时分析周边风险点,让隐患管控半径不超百米;南沙区的工业园区里,数字孪生技术复刻了生产全场景,AI 算法能自动识别未按规范操作、设备异常运行等不安全行为,及时向管理人员发出预警。
这些高科技赋能的隐患排查手段,正是广州安全治理成效的生动注脚。今年 1-6 月,全市生产安全事故起数、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 32.3%、24.6%,重大事故隐患整改率稳居全省前列,且无超期未整改隐患,安全生产形势持续保持总体平稳。
为下好安全治理 “一盘棋”,广州从顶层设计入手持续发力。3 月,《广州市 2025 “隐患排查治理年” 行动方案》正式印发,不仅明确推进安全生产重点领域 “一件事” 全链条治理,还将全年工作细化为治本攻坚 28 项关键重点指标、隐患排查治理 4 大类 21 项重点任务,涵盖燃气安全专项整治、面包车违法载人整治、电动自行车全链条隐患整治等方方面面。在天河区长湴的 “骑手入职报名中心”,门店外整齐停放的电动自行车,正是电动自行车安全管理规范化的一个缩影 —— 通过集中登记、统一规范充电等措施,从源头减少电池起火风险。
制度建设同样紧随其后。广州先后出台《广州市水上交通安全管理规定》等系列法规文件,推动《广州市房屋使用安全管理条例》立法进程,并针对工程运输车辆、营运大型客车、建设工程施工等 10 个高风险场景,推出各 “十二条” 硬措施。比如建设工程施工领域,明确要求 “施工电梯每月必检、深基坑每日巡查” 等刚性条款,织密重点领域安全防护网。
隐患排查治理是项系统性工程,需政府、企业、专家、公众多方攥指成拳。针对基层技术力量薄弱、专业判断不足的问题,广州深入开展 “万名专家下基层” 行动,组织危化、建筑、消防等领域专家,上门为企业 “把脉问诊”—— 今年以来已帮扶高危行业企业 3024 家次,从设备维护到流程规范逐项指导,推动隐患从 “被动发现” 转向 “主动消除”。
行业内的经验互学同样成效显著。广州组织危化、工贸、医药等行业开展 “大手拉小手” 帮扶活动,中小企业负责人走进白云电器的智能车间,学习 “设备运行数据实时监控” 机制;走进白云山制药厂的仓库,观摩 “危险品分区存储 + 温湿度智能调控” 模式;走进迪艾基气体的中控室,借鉴 “泄漏预警系统联动应急切断装置” 的管理经验。通过标杆企业 “头雁引领”,中小企业自查自纠能力显著提升,今年以来相关行业未发生较大及以上安全事故。
为激发社会参与热情,广州 4 月印发专项通知,畅通职工内部报告和群众举报两个 “吹哨人” 渠道 —— 企业员工发现隐患可直接上报并获奖励,市民通过 “广州应急管理” 小程序举报违规行为也能拿到奖金。截至目前,全市事故隐患举报奖励金额已达 236 万元,形成 “全民监督、共治共享” 的安全治理氛围。
在监管模式创新上,广州推出多项 “全国首创” 举措,精准抓住安全管理 “关键环节”。针对企业主要负责人这一 “关键少数”,推行安全生产 “三会一课” 制度:企业主定期召开履职报告会,公开汇报安全投入、培训等 7 项法定职责落实情况,报告全程在市应急管理局官网公示接受监督;安全管理机构负责人每月召开履职会,班组每周开安全班会,再配上定期法制警示教育课,将安全责任层层传导至最基层。
公交领域的安全治理更是亮点突出。广州首创公交驾驶员健康管理 “1+1+N” 三维模式:以 1 个主管部门意见定方向,1 个行业协会指引划标准,再配套 N 项企业制度 —— 比如公交集团的 “每月体检 + 季度心理测评”、二汽公司的 “出车前健康一体机快速检测”、电车公司的 “车载智能视频实时监测疲劳驾驶” 等。这套组合拳成效显著:2024 年全市公交领域交通事故死亡人数,较 2018 年下降 88%、2019 年下降 83%、2020 年下降 77%,行业安全形势持续向好。此外,花都区试点的危旧房 “原拆原建” 改造模式、全省首推的 “微型消防站直联基层治理” 机制,也为全国安全监管提供了 “广州经验”。
智慧应急的 “大脑” 正在加速运转。6 月,海珠区推出 “小安” 大模型,这一基于应急管理部 “久安” 大模型的国产化系统,整合了海量安全法规、行业标准和事故案例,通过多模态融合分析技术对接园区 15 万平方米内的摄像头,能秒级识别未戴安全帽、违规吸烟、设备异常等风险。目前其日均巡查 15 万个点位,隐患识别效率较人工提升 8 倍,已成为企业安全巡查的 “智能助手”。
高科技装备也在应急救援中显威。4 月 23 日广州远洋宾馆负一层配电房火情中,多架无人机轮番上阵:高空侦查实时回传火势蔓延轨迹,红外热成像精准定位被困人员位置,喊话器循环播报 “捂住口鼻、往光亮处移动” 的自救指南,配合地面消防员高效完成疏散救援。这正是广州应急管理联合创新中心的成果 —— 该中心整合人工智能、大数据等技术优势,推动无人机救援装备、智能化预警系统等创新产品落地,形成可复制的技术方案。
展望未来,广州正规划建设应急产业园,集联合创新、安全教培、装备展示、应急救援等功能于一体:联合创新区将引入 AI、物联网企业共建安全技术实验室;教培区可开展特种作业人员实操考试和公众应急技能培训;装备展示区将陈列智能监测机器人、应急通信车等尖端设备;救援区则配套专业场地,模拟地震、火灾等场景开展实战演练。通过构建 “政产学研用” 一体化生态,广州将持续筑牢安全防线,让隐患排查治理更精准、应急响应更高效,为城市平安发展保驾护航。